一、保温层失效常见场景
高层住宅屋面保温多采用XPS或岩棉板,厚度80–120 mm。基层潮湿、排版随意、胶粘剂用量不足、压条缺失、节点未密封,都会造成空鼓、滑移、进水。某项目交付后统计,屋面渗漏投诉中保温层问题占27%,返修费用高达200元/m²。通过前端控制,可将返修率降到1 %以内。
二、基层干燥——含水率≤8 %才能铺板
检测工具
便携式含水率仪,精度±1 %;每20 m²测一点。
干燥手段
晴天连续暴晒3 d,或采用工业热风机循环加热,表面温度控制在45–50 ℃,加速水分蒸发。
合格判定
含水仪读数≤8 %方可进入下一工序;超标区域继续干燥,禁止强行铺设。
三、排版试铺——“预排零裁切”
排版原则
从落水口向四周辐射,长边顺排水方向,板缝错缝1/2板长,减少四块板交汇。
试铺方法
干铺一整板区域,用彩色粉笔标记切割线,现场一次裁切,避免胶粘剂初凝后二次动刀。
切割工具
手提电热丝切割机,切口平直,误差≤1 mm;裁切粉尘用工业吸尘器同步收集,防止污染防水层。
四、胶粘剂施工——“点框+条带”双保险
材料
聚氨酯胶粘剂,固含量≥55 %,剪切强度≥0.8 MPa。
用量
每平米用量0.8 kg,其中板背点框8点、每点φ60 mm,板周条带宽20 mm。
刮涂工具
锯齿镘刀齿距6 mm×6 mm,确保胶层厚度2–3 mm。
铺贴时机
胶粘剂晾置5–7 min,指触拉丝即可铺贴,避免表干。
五、压条固定——“抗风+抗滑”
压条规格
热镀锌钢压条30 mm×0.8 mm,长度同保温板边长;每块板不少于2条。
锚固点
压条中心线对准板缝,自攻螺钉ST4.8×40 mm,间距400 mm,入基层≥25 mm。
扭矩控制
电动螺丝刀扭矩设定25 N·m,防止过拧破坏基层。
六、细部节点——“收口一圈胶”
落水口
保温板切割成“米”字形,翻入落水斗,上口打聚氨酯密封胶,胶宽10 mm×深8 mm。
女儿墙根
保温板与墙根留缝20 mm,填聚乙烯棒,上部打耐候胶封闭。
管道出屋面
套管外先贴保温板再套金属护壳,护壳与保温板之间打胶密封。
七、淋水试验——24 h无渗漏
试验装置
临时喷淋架,喷头间距1 m,水流量≥3 L/(m²·min)。
试验时间
连续淋水24 h,内墙面、天棚无湿渍、无渗水。
补漏
发现渗漏立即标记,揭开保温板,重新涂胶、补压条,再次淋水直至合格。
八、成品保护——“三道防线”
面层施工前
保温板验收后立刻铺纤维板保护,防止后道工序踩踏。
运输通道
设置木板走道,宽度1.2 m,荷载≤500 kg/m²。
最终验收
面层完成后再做24 h蓄水试验,二次确认零渗漏。
九、常见问题与处理
空鼓
原因:基层含水率高;处理:揭开重铺,基层重新干燥。
板缝开裂
原因:胶粘剂未固化上人;处理:裂缝注胶,表面加贴玻纤网。
保温板滑移
原因:压条不足;处理:增加压条,重新锚固。
十、现场交底一句话
“基层干、排版准、胶量足、压条牢、节点严、试水稳、保护全,一次成优。”班组长每日班前喊话,工人复诵三遍。
十一、结语
通过基层干燥、排版试铺、胶粘剂控制、压条固定、节点密封、淋水验证、成品保护七项关键做法,高层住宅屋面保温层一次铺设成功率达98 %以上,后期零返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