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钢筋绑扎关键技术要点

2025-07-31

一、节点构造认知
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下,梁端与柱端同时承受弯矩、剪力及轴力,节点区成为内力汇集与重分配的核心。规范要求节点应具备足够的承载力、延性和刚度,其构造关键在于钢筋的合理布置与有效锚固。

1448566108438.jpg

二、钢筋锚固长度

  1. 基本原则
    梁纵向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必须满足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GB 50010-2010(2024年版)规定的受拉锚固长度La与抗震锚固长度LaE。

  2. 计算参数
    LaE = ζaE × La
    其中:

  • ζaE——抗震锚固修正系数,三级抗震取1.15,二级抗震取1.05;

  • La——受拉基本锚固长度,与混凝土强度、钢筋直径及钢筋外形有关。

  1. 现场取值
    以C30混凝土、HRB400级钢筋为例,d=25 mm时,La≈38d=950 mm,二级抗震LaE≈1.05×950=998 mm,现场取1000 mm。

  2. 构造要求

  • 梁面筋弯折锚固:水平段≥0.4LaE,弯折段15d;

  • 梁底筋锚固:优先直线锚固,不足时可90°弯折,弯折段12d;

  • 负弯矩筋:在柱内贯通或延伸至相邻梁内,锚固长度同面筋。

三、箍筋加密范围

  1. 加密目的
    提高节点区抗剪能力,约束核心区混凝土,增强延性。

  2. 加密区长度

  • 柱端:自梁底或梁顶算起,≥柱截面长边尺寸且≥1/6柱净高,且≥500 mm;

  • 梁端:自柱边算起,≥2倍梁高且≥500 mm。

  1. 加密间距

  • 柱加密区:≤100 mm;

  • 梁加密区:一级抗震≤100 mm,二级抗震≤150 mm;

  • 肢距:≤250 mm,且每隔一根纵筋应有箍筋约束。

  1. 复合箍
    节点核心区优先采用复合箍或井字箍,四肢箍或六肢箍,保证135°弯钩,弯钩直线段≥10d。

四、保护层厚度控制

  1. 规范值
    框架梁柱节点保护层厚度与环境类别、混凝土强度有关。室内正常环境,C30混凝土时:

  • 柱:≥20 mm;

  • 梁:≥25 mm;

  • 节点核心区:同梁,≥25 mm。

  1. 控制措施

  • 采用高强度塑料垫块,梅花形布置,间距≤600 mm;

  • 垫块厚度允许偏差±2 mm,现场抽检每施工段不少于5处;

  • 模板验收时,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扫描,合格率≥90%。

五、施工缝设置与处理

  1. 节点区原则
    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应连续浇筑,避免施工缝。当必须留置时,应避开核心区,施工缝距离节点边缘≥500 mm,并按规定凿毛、冲洗、润湿、铺浆。

  2. 凿毛标准

  • 人工凿毛:剔除浮浆,露出石子≥1/3粒径;

  • 机械凿毛:拉毛深度2–3 mm;

  • 凿毛后高压水冲洗,无明水、无积水。

  1. 铺浆
    浇筑混凝土前,先铺10–15 mm厚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,随铺随浇。

六、钢筋定位与交叉避让

  1. 主筋定位
    柱纵筋位置采用定位箍筋固定,每2 m设置一道;梁面筋采用“扁担铁”或“井字架”定位,间距≤1 m。

  2. 交叉避让

  • 梁面筋与柱箍筋冲突时,柱箍筋整体偏移,不得切断;

  • 梁底筋与柱纵筋冲突时,梁底筋可水平微弯,弯曲半径≥6d。

七、现场质量控制要点

  1. 钢筋隐蔽验收
    节点钢筋绑扎完成后,先自检,再专检,最后监理验收。验收内容:锚固长度、箍筋间距、保护层厚度、钢筋规格及数量。

  2. 影像留存
    验收节点拍照不少于3张:整体布置、锚固弯折、箍筋加密区。照片命名“节点-楼层-日期”。

  3. 问题整改
   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,整改后重新验收,合格方可封模。

八、小结
梁柱节点钢筋绑扎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构造要求:锚固长度足够、箍筋加密到位、保护层厚度准确、施工缝合理设置。通过事前交底、过程检查、事后验收,可确保节点安全可靠,为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奠定坚实基础。

自由容器